渝北政协

扫描下载委员履职APP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协工作 > 社情民意

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室空气消毒装置安装工作的建议

来源: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30


渝北区政协委员,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主任技师罗淼反映:新冠疫情以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各学校管理层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防护、发热排查和环境消毒工作,落实、管理执行比较到位,迄今为止没有出现学生在学校范围内引发新冠病毒感染的情况,值得肯定,但仍需高度重视、常态化加强监管、改进管理和执行手段。为此,本社情民意信息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就“学校教室空气消毒”这一问题作一情况梳理并做相应建议上报,供党和政府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交叉感染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几率大。通过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播快、发病率高。最常见的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季节性流感病毒(甲流、乙流)、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结核等,严重影响或威胁青少年儿童健康和学习。广大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是人群密度极高的场所,班级学生人数较多(4060/),在同一环境空间学习、生活时间较长,交叉感染的几率很大。

(二)在校学生个人防护的自觉性、依从性相对不高。相对于成人,在校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在个人防护的意识自觉和依从性上较差,自觉洗手、口罩佩戴等环节上监管难度很大;学生个体间安全接触的自觉管理能力有限,密切接触频繁。通过标准的个人防护达到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从而预防感染的效果有限,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学校学生人群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管控的最大客观难点。同时,应当高度重视的是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每日这种“入校(带入病原体)—出校(接触并暴露于外界环境)”潮汐式流动模式,使校园极易成为交叉传播并感染的场所。

(二)广大学校采用的消毒方式,频率有限、执行费时费力。调研显示,目前校园空气消毒基本使用含氯消毒制剂(即:溶于水中产生次氯酸的一类消毒剂统称,如84消毒液、含氯漂白粉、含氯泡腾片等),经溶解和稀释达到一定有效氯浓度进行空气和环境喷雾消毒,这种传统的化学消毒方式,在医院、环境敞开的公共场所地面及物表消毒时使用较为普遍。但应用在校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费时、费力,每日一次(如放学后),频率较低,难以达到持续性环境消毒的作用;其次,含氯制剂会损伤皮肤和粘膜,对人体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再次,长期使用含氯制剂,其一定的腐蚀作用会损伤校园内的教学和生活设施。

(三)校舍内、教室内空气循环不佳,换气方式单一,加大交叉传染的风险。校园内,特别是学生长时间共处的教室,普遍缺少新风换气装置,教室的通风换气主要依靠开窗户、开门来实现。春夏季节相对较好,一旦进入秋冬季节,气温降低后,教室门窗长时间关闭,空气流动大大降低,仅靠间隔2小时左右的定时开窗、开门来实现空气循环,这种方式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风险较大。

二、相关建议

 (一)逐步推开校园教室空气消毒装置的配备和安装,提升环境空气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学校内的空气消毒装置,宜采用移动式的或壁挂式的臭氧型空气消毒、等离子空气消毒方式。紫外空气消毒因紫外线对人体的损伤而不太适宜学校场景。建议对正在使用的校园教室、教师办公场所,根据财力安排,逐步推开空气消毒装置的安装和使用。但无论是臭氧型空气消毒还是等离子空气消毒,相对于含氯消毒液喷雾消毒更加绿色环保,并非绝对无害,仍需配合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方可达到最佳效能(如运行时段的设置、频率等)。

(二)综合考虑环境对象消毒的最优方案,优化流程、节约成本,最大限度获得成效。空气消毒机并不是万能的消毒装置,适用于教室、办公室等空气消毒场景,但其它区域和点位,如卫生间、食堂操作间及就餐区台面地面、各种教具(如教学工具、模型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一如既往的消毒工作,采取最科学合理的方式取得综合消毒工作成效。

(三)将校舍消毒、卫生装备内容纳入校舍建设的规划和标准,使学校的硬件配套更加完整。建议由市教委牵头,财政、各学校充分论证学校校舍建设和技装配备的标准,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GB37487-2019)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结合其它先进城市,如上海市2021年出台的团体标准《学校室内空气净化消毒卫生要求》等经验,将空气消毒装置、新风系统、适合校园学生使用的洗手装置等卫生消毒相关内容纳入老校舍改建、新校区规划和建设内容,保障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卫生安全。

 


== 附件下载==

渝北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