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政协

扫描下载委员履职APP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协工作 > 调查研究

关于在“双减”政策下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调研报告

来源: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25

      

      2021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渝北作为全市教育大区,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提质增效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实现青少年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全面梳理渝北落实双减政策、开展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情况,深入剖析在双减背景下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并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渝北双减政策下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主要做法

    (一)推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由区教师进修学院牵头,落实《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渝教基发〔202110号),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研训活动,推动先进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研训活动,通过课堂大练兵、说课上课评课教学比武、教学基本功大赛、课例研究等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反思能力大提升。丰富教育教学力量。继续聘请部分退休老领导、学科专家及学科教研员深入一线课堂开展教学督查视导,指导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助力转变课堂评价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严格执行教育部及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优化升级作业设计。区教委将作业设计评选纳入教研体系,负责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教师根据班级实际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的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加强指导作业完成。教师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三)创新优化校内课后服务

   “三种模式先试先行,赋新课外减负提质。创新按需托管、弹性放学模式推行课后服务5+2管理模式学校主导、多方参与模式创新资源共享、结对帮扶模式,为学生辅导答疑进行拓展提升,为课堂提供多元可能深入开展实践,为课后联动合作、实现示范共享。三重保障夯实基础,全力护航官方带娃”,以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安全保障出发点,建章立制、主动作为,政府买单系统推进,精准排查、保障安全,为优化课后服务提供坚强保障。三项机制动态完善,确保服务效果出新。持续优化合理分配机制质量督导与评估机制监管机制为落脚点,推行合理分配薪酬激发活力,参与课后服务开展情况检查督导,确保课后服务取得实效。

      (四)集中专项整治培训机构

    加强制度保障。出台《关于渝北区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集中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工作机制,实施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从严从细抓好整治。对无办学许可证的机构下发停办通知书,并督促引导其办证;将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机构纳入白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多渠道宣传引导。多渠道发布《告家长的一封信》,组织辖区学校、学生家长签订承诺书

      (五)发挥校外阵地助力作用

    充分发挥我区已建成的25个教育基地24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29个市级科普基地1024小时城市书房等资源优势,以生活体验、主题教育、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等类别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育基地、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立德树人作用,通过自主探索、志愿服务、劳动体验等方式,深化教育基地合作,聚智聚力谋提升,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内课后服务出现新矛盾

    “双减政策对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提出了更多内容、更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学校、教师要承担的工作责任更多,面临的工作压力更大。主要表现为:提升课堂教学、提供课后服务对教师的工作能力、精力要求高。学校要在校内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需要更多的优秀教师、更丰富的教学资源,面临教育服务供给压力增大。高质量的教学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较高,课后服务对艺体类、实践类教学的需求更大,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导致教师可支配时间减少,整体教学负担加剧。课后服务责任重大、报酬不高,教师参与积极性低。

      (二)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监管困难

    目前,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监管困难,主要表现为:监管职责界定不清。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管理涉及教委、市场监管、民政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分散、多头监管导致谁都在管、谁都不担责的监管真空,造成了九龙治水的局面。监管队伍力量分散。教委、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由于各自执法依据不一,尚未形成监管合力,对违规办学的培训机构缺少强有力的震慑。检查取证存在困难。各类机构以各种形式逃避检查,如利用时间差让学生藏匿辅导资料,伪装成非学科培训;以演讲、口语、表演等形式打擦边球;表面关门,实则转移阵地、化整为零开展培训。以上情况给检查组取证造成困难。

      (三)校外教育资源开发不够充分

    目前,我区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主要表现为:服务范围不够广。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要服务场地周边青少年群体辐射半径有限;社区青少年之家未做到区内镇街全覆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校外教育阵地容量小、资金投入少、专业队伍弱,未能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师资力量缺乏稳定性。资源整合不成体系。各类文化服务活动进校园比较零散,还未形成系统化、常态化体制机制校外优质资源倾向于城区学校,对乡村学校辐射影响较弱。

      (四)家庭教育不适应双减要求

    现代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无法适应双减政策下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家长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关注孩子的分数胜过心理健康、品德教育;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矛盾突出,无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落地缺少有力抓手。目前各级各部门分别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活动,未形成体系;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师资力量不足,指导质量不高;家长主动参与家庭教育辅导课程的较少。对家庭教育质量缺乏及时评估和有效检验。目前缺乏评估家庭教育质量的系统方法和专业人才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被发现并予以纠正,等到未成年人行为出现偏差后才显现。

      三、其他地区经验做法

   此次调研我们实地考察了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的少城小学娇子小学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等三所学校,其中,少城小学、娇子小学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具体情况如下:

      (一)成都市少城小学双减工作经验

    少城小学以双减中的基本要求切实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及学生课后学习负担为抓手,创新清单管理,拓展课后服务,改良评价方式,从课内到课外、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场景到全域育人,逐步形成360度赋能的育人体系。一是三张清单提质量增效能。时间管理清单让学生自主规划学科作业、玩耍、休息及睡眠时间,为课余生活做好计划,成为时间的主人;作业管理清单让老师和家长掌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提高校内学习效率,实现书包不回家单元知识过关清单直观反映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家长可读可用的学习要点,引导家长夯实学生学习基础。二是四段式服务全程立体育人。课后服务分为基础时段、兴趣时段、延伸时段和周末社团服务时段,基础时段主要完成当天学业任务,培基固本;兴趣时段提供多种兴趣课程,发掘学生潜能;延伸时段满足部分家庭托管需求,保障学生在校内时间安全且有意义;周末社团服务时段为学生个性化特长发展提质赋能。三是三维九度评价方式促全域育人。试行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维九度评价方法,改版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设计创制核心素养发展九色花,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相结合,为学生成长发展培育更加良性的家校协作生态圈。

      (二)成都市娇子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经验

    娇子小学挖掘天府传统文化,打造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互动体验型学习场馆博雅坊,构建《蜀风雅韵》课程群,开发蓉城佳话、天府技艺、锦官神韵三类课程,开展蜀绣、川剧、草编、年画、剪纸、茶艺等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天府文化、传承成都民俗,丰厚学生人文素养。注重劳动教育,打造小小种植园,引导学生种植和认识中草药;打造合正轩,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家务劳动。

      四、在双减政策下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谋划主导作用

   发挥区委政府牵头作用,在已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建立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工作平台建立各部门联席工作会议机制,和制定双减政策下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相关政策,制订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督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履行职责,切实双减工作落细落实。

      (二)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是加强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倡导自主参与、动手实践、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提高作业质量,切实提高教师设计作业和运用作业改进教学的能力,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作业批改与评价、作业辅导等方面不断改进,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作业管理体系。以成都市少城小学作业设计三张清单(如下图)为例,设立学习任务作业清单责任制,将学习任务以清单化方式体现,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提质增效。

学习清单

作业清单


单元知识过关清单


    二是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把握双减所创造的有利时机和环境,以学生评价方式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以成都市青羊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册(如下图)为例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品德表现、体育表现、艺术表现、劳动实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内容,把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加快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

      (三)推动校外培训机构有序转型

    一是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协同监管体系。由区教委设立校外培训监管科室,与编办协调,明确科室的设立方式、编制数量、职能职责等,具体负责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工作。区级层面成立教育联合执法队伍,配备专门的人员,统一对民办学校(包括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执法监督检查;将审批与监管人员分离,增强监管执法的专业度和公正度,形成高效有序的监管机制。

    二是探索完善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及退出机制。为校外培训机构提供关于转型的具体模式和程序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和专业服务,如果培训机构选择退出市场,则需提前防范退费纠纷产生的风险。积极应对培训机构员工转岗需求,由人力资源部门联合人才就业服务机构做好岗位储备,如通过官方渠道引入校内教育的课后服务或暑期托管岗位等,避免因人员失业造成人才浪费或引发不稳定现象。

    三是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助力校内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等方面有一定的探索成果。将优质社会资源引入学校,为校内提供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系统、教师作业园,推动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自愿选择课后服务的前提下形成多元化的费用分担机制,由家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费用。

      (四)用好社会资源填补双减空缺

    一是为校外教育创新赋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校外教育场地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阵地,及时更新基础设施,满足安全性、时代性需求。完善校外教育管理机制,推动校外教育理念、模式和技术手段创新,多渠道充实师资力量,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的现代校外教育服务。拓展校外教育服务范围,大力探索校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校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二是支持各类校外教育单位挖掘特色、整合资源。支持校外教育单位基于自身特色开展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兴趣类项目或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校外教育单位可以整合资源,形成包括艺术、科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提供给学校,根据学校需求送教到校,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

    三是完善配套措施,提高校内外教育衔接效果。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充分调动校外教育单位的人力、课程和资源,助力课后服务,共同推进校内素质教育发展。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加入育人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探索构建学生假期活动体系和模式。

      (五)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是建立家校社共育工作体系。探索实施家庭教育流动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家校社共育实践”“家长督学等多个家庭教育品牌。婚姻登记中心开设新婚课堂,让新婚夫妻掌握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全区各中小学常态化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各镇街推行试点,在村(社区)建立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鼓励在学校和村(社区)共享家庭教育资源。培育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

    二是科学评估家庭教育成效。通过家校共育平台,以网上问卷、家长会、家访等形式,通过量化指标评估家庭教育能力水平,促进家长增强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对未履行或未能很好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家长,由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教委、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训诫和监护督促,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健康成长。

    三是营造全社会关注教育良好氛围。积极发动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氛围,促进家长守法履职。评选命名家长学校示范校、优秀家长等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成才理念,缓解教育焦虑,理性树立孩子成长预期。

 


== 附件下载==

渝北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