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乡村建良言
我是一名民进会员和普通的乡村教师,有幸被推荐为政协委员。我自豪于这个光荣的称号,又时常为如何履行好委员的职责而惶恐。也许是自己长期工作于农村,每天都跟农民和农民的子女打交道的缘故吧,我对农村这片热土有着一股天然的亲近,我渴望这片土地美丽富饶、地负海涵,渴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丰衣足食、富足安康。于是,我将自己关注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乡土文化的保护、乡村产业的振兴、农村面貌的改变等方面。我要为乡村建良言。在此,我愿与诸位一起分享几则自己在乡村调研的故事。
早在多年前,我就开始关注城镇化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曾与一位教授合作开展过相关课题的研究,对乡土文化的逐渐湮灭感到特别的惋惜。渝北的乡土文化非常厚重,特别是农耕文化、姓氏文化、慈孝文化很有地方特色。区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很重视,申遗工作做得很好。文化的保护需与传承相结合,文化的传承又需激发其内在生命力。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利用2016年的暑假在渝北各乡镇开展了专题调研。我来到龙兴镇,考察古镇古建筑的保护,了解祠堂文化的传承情况,了解有关地名的传说,并与文服中心工作人员座谈,倾听他们的建议。我来到大湾镇,聆听原生态的小河锣鼓,拜会金钱板的传人,并与两任文服中心的负责人交流,探讨非遗的传承问题。我来到古路镇,了解慈孝文化的发源和故事,体会慈孝的社会氛围,探究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的路径。我来到兴隆镇,了解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并收集到了农民田间作业、婚丧嫁娶方面的很多歌谣……通过对渝北乡土文化的深入了解,我深感加强乡土文化保护的工作,刻不容缓。通过吸纳相关文化工作者的意见,我写的提案得到了政协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议得到了采纳。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乡村文化记忆在消失的同时,土地的流转也成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记得那是2016年的冬天,我到一个偏远的村落购买年猪。忙碌半天后就在主人家里与前来帮忙的村民围坐在一起品尝“刨猪汤”。觥筹交错间,朴实的村民便慢慢打开了话匣子。他们告诉我,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很多都在城里买了房,不愿回到农村。我问,既然年轻人都出去了,怎么不把土地流转出去呢?他们说,三年前,村里的一个年轻人承包他们的土地,给了一年租金后,就再没给了,田地就一直荒在那里,长满了杂草。村民们的你言我语中,带着愤懑和无奈,使我意识到农村的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规范。回家后,我决定对土地流转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我先利用春节回家乡看看情况,因为我的老家也在偏远的农村,结果发现也存在类似情况,一些人在偏远农村利用熟人关系承包土地,不签合同,长期拖欠租金。有的见无利可图后甚至干脆拍屁股走人,给村民留下一个烂摊子。我查阅了区农委的相关文件,了解到了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我区的土地流转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农业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需要加强管理。于是,在2018年1月的政协全会期间我有针对性地提交了相关提案,提出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
进入2018年,伴随十九大精神在渝北的落地,我区乡村振兴出现新高潮,政府在危房改造的同时开始在农村推进风貌改造。在兴隆镇委员联系小组中,我联系牛皇村,常与村干部交流,所以自然也关注到了此事。知道很多村民都希望自己的房屋旧貌换新颜,非常关注这件事情的进展。村民们对房屋改造满不满意?是不是所有的村民都享受到了政策的利好?我想到了这些问题。于是在工作之余,我常约上同事沿乡村马路漫步,顺便就去了解村民房屋改造情况。有时还专门到偏远一点的村落,看看是否存在差别。结果发现同是在一个村里,住的地方不同,待遇竟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对农房风貌改造情况展开了进一步调研。我单独走访了自己联系村的主任、书记,又对几个村支书进行电话访谈,了解相关情况,特别是了解到农村一些补助金不能按时或持续到位引起老百姓误解的情况后,我意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把农房改造中的一些社情民意向区级有关部门反映,于是我写出了相关提案和建议,向区政协提交后,引起了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认真研究,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吸取了其中的合理意见。
这几年,我的每一篇提案和建议都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政协委员的责任感,让我时刻不敢懈怠。我来自基层,所以更多地关注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我希望把基层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反映给党和政府,使党的政策落实到乡村每一个角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便是我常深入乡村深入农户实地调研的初衷。今后,我还要继续坚持调查研究的作风,时刻牢记总书记“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的教导。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各项能力,立足渝北,面向基层,走进乡村,为渝北乡村振兴和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是我能够做到的,也是我必须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