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H_政协_渝北政协杂志第12期_规格:大16开_共120页_只设计(最终定稿)(1)
P. 102
文化纵横
Wen Hua Zong He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渝北区之风俗
王泽锐
渝北区建置于 1995 年春,其辖境为原江北县之大部, 间,农村也展开了革命宣传。新民主革命时期,渝北区为
故所述实即原江北县地区之风俗。 共产党在重庆附近的重要工作据点,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一个地区的风俗决定于该地区住民之民族构成、自 然而封建渣滓与进步并存。辛亥革命之后,军阀割据、
然地理环境,以及所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诸 政教废弛。因之有的地区恶霸横行乡里,奸宄之民贩毒劫
因素。渝北区处于华蓥山南麓,多山岳丘陵,古时为巴 掠,华蓥山成为匪巢,洗劫附近乡镇曾数度发生。
人居留之地,巴国都城江州 ( 今重庆 ) 在其南侧,故渝北 吸食鸦片者不乏其人甚至相当普遍。四十年代改吸吗
人民既具山民之特质,复有古时巴人之遗风。东晋蜀人 啡者也有之,因其较吸食鸦片为简便。
常琚《华阳国志·巴志》记巴人先民生活之诗云“川崖 袍哥组织无一乡镇无有,其首脑人物以欺凌平头百姓
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被 为能事,更有不少从事贩毒或与盗匪勾结。
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这是古代巴人耕种于山 但以总的情况而论,民风仍算淳厚。偷盗之徒甚少,
谷丘陵之间以获取“嘉谷旨酒”之记录,至今犹是以为 且羞于公开露面,刑事案件少有发生。
渝北区人民勤劳淳朴之写照。
明清之际,大量湖广 ( 今湖北、湖南,古属楚国地 ) 二、民俗
人民移入渝北,带来楚地文化,故渝北人民亦有楚风。《汉
书·地理志》记楚风云 :“信巫风,重淫杞”( 不合礼制的 1. 丧葬 :渝北人实行土葬 , 认为死者以入土为安。
祭祀 )。这在今日之渝北不难寻其踪迹。 中上之家葬地必讲求“风水”。葬期多有禁忌,最忌“犯
以下简记笔者所知渝北区之风俗,时限为 20 世纪 重丧”的日子,认为如果在那样的日子埋葬死者会导致
二十年代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希我区读者用来比较 第二人死亡。
今日之情况,以观察我区风俗之演变。 死者若系中老年人,在死后之第七天必祭,这叫做“烧
七”。这时死者已埋葬,但一般人相信死者灵魂会于“烧七”
一、地方风气 之夜转家,于是于堂屋及死者生前住屋地面上撒上柴火灰,
以观察死者转家时所留下的足迹。中上之家每历七天再“烧
人民勤劳淳朴。因地势崎岖,耕作、运输皆较平地多 七”,共历四十九天。
多费力,故养成特别能耐劳吃苦之优良素质。 妇女吊丧,如死者为长辈,必哭。丧家亦有一妇女“陪
因地近重庆,得近代风气之先,故山民偏狭之风日减, 哭”,但旨在劝止客人。
从事近代工商业者不乏其人,有的跻身于民族资本家之列。 死者后辈直系亲属,即所谓的“孝子”,必须带孝,
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新学制教育已成主流,残存于农村之 即在头上包一白布帕,谓之“孝帕”。中上之家则再穿白
私塾难于生存,青年留学外地之风气日盛,女子入学日益 布“孝衣”。主家也让吊丧宾客带孝,即发给一孝帕。富
增多。抗战期中,办学与求学之风高涨,区内中学达十余 有之家为显示富有,凡至丧家看热闹的左邻右舍亦发给孝
所,女子入学趋于普遍。 帕 ;甚至在埋葬之时,来葬地看热闹的人也发给孝帕,这
旧民主革命时期,人民的革命意识不落人后,北伐期 叫作“上山白”。孝帕以长为荣,且显示亲等关系。至亲
95 渝北政协 / 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