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协基层协商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以大盛镇委员流动工作站为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近年来,根据区政协工作安排,大盛镇委员联系小组大力推进“渝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建设,扩大基层群众有序的参与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一、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重要意义
(一)搭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桥梁
处于政协组织框架中末梢的镇街委员联系小组,与群众挨得最近,是人民政协的第一线,是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一级组织。同时,人民政协是由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群众在政协组织中都能找到代表自己界别的人。政协委员在协商中能够直接面对群众、面对工作、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具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一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正是因为一些信息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对称,有事会造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不顺畅。而政协参与基层民主协商,就是让所有主体基于平等的地位,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大家代表不同的身份各抒己见,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从而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同时,在协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可以公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程序性的机会也会使群众更愿意支持讨论的结果,更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减少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冲突。
(三)推动乡村治理向共商共建共治转变
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在乡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中对党委政府的工作不支持,而协商民主的实行有利于破解这一难题。这是因为政协是一个特殊的协商平台,每个利益主体都可得到尊重,都有自己的表达权,这是其他平台难以做到的。政协委员基于了解国家政策、有问题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基础上以平等、公正、协商方式从事工作,将村民和村干部置于一个平台,乡村各层级主体由原来的分散、对立变为集中、平等、沟通和协调。所以,政协搭建镇街委员联系小组建立“渝事好商量”平台,对于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发挥极大推动作用。
二、基层协商民主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
大盛镇委员联系小组认真落实区政协要求,抓主责、树品牌、促履职,充分发挥委员作用,将政协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努力做好“渝事好商量”基层协商平台建设工作,探索适合大盛的平台建设模式,逐步完善协商制度,培育特色协商文化,有序开展基层协商活动。致力于将镇“渝事好商量”委员工作站打造成具有渝北特色的基层协商品牌,成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站”、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车”、集中群众智慧的“蓄水池”、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地”。
(一)为委员履职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明确1名工作人员负责政协委员联络服务工作,明确委员联系小组组长负责协商计划的制定、协商主题的调研、协商议题的报备、协商会议的组织等工作。实现组织、阵地、队伍、制度规范化,为委员协商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按照《区政协委员联系村(社区)工作制度》安排,主动邀请政协委员进社区、进农村,委员们立足本职,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有计划的开展各项活动,逐渐形成了按职责履职、依计划办事的工作格局。
(二)精准优选协商议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委员履职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落实。一是紧扣中心工作献计出力。重点围绕“三社”融合发展、双十万工程建设等既是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又切合大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重大战略、重要规划等方面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选准协商议题,组织群众、村社干部、政协委员等共同参与协商,为广大群众表达诉求、反映意愿提供了有效平台。二是聚焦脱贫攻坚担当作为。委员们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把群众关心的农村改水改厕、气、电、路、讯等民生实事纳入基层议政协商内容,推动解决群众实际生活难题,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有效促进了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效果。同时,主动联系市政协委员黄义奎为大盛发展献计出力。黄义奎委员多次携手数名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到千盏村开展扶贫慰问活动,与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座谈交流,集思广益,共同为千盏村探索出脱贫致富和产业发展新路子。三是围绕产业发展、村庄规划等重大问题优选协商议题。组织群众、村社干部、政协委员等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做好分析研判,把具有代表性、公益性的问题提炼出来,列入年度协商计划中,有序开展协商。
(三)细致入微拟定方案。根据委员联系小组协商议题,结合群众需求,明确协商的主体和形式,通过“固定+流动”“线上+线下”等协商形式,围绕基层治理中的共性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协商、院坝协商等,在了解群众的真实意见和想法的基础上,依托“渝事好商量”委员工作站搭建镇、村(社区)和组三级多元主体,提出了“1+1+X”协商议事模式,即“1”名政协委员和“1”名村(社区)党组织代表,外加协商事项涉及的利益群体代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等“X”个不确定主体,将基层协商民主的广泛性与民主性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四)问题导向开展调研。坚持以人民的需求作为工作导向,坚持“无调研、不协商”,把调查研究贯穿协商全过程。根据协商工作方案,组织委员和利益相关方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意见建议,发挥出政协独特优势。与此同时,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组织委员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并及时跟进办理成效。
(五)营造氛围开展协商。在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过程中,大盛镇厚植协商理念,鼓励村干部、村民、委员、专家深入交流,形成有事好商量、遇事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在太和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打造中,青龙村群众提出的关于修建小院、畅通交通等意见建议均在协商活动中得到了回复和解答,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同心同向推动了工作进度。
(六)凝聚共识注重成效。在协商过程中,对持不同意见或还存有疑虑的群众,持续做好沟通解释工作,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进而找到最大公约数。去年以来,已召开8次协商会议和多次院坝会,特别是在“双十万工程”经果林建设土地整治中,通过协商沟通做好政策宣传、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工作的顺利开展破除障碍、增强助力。
(七)注重落实推动转化。加强与基层群众自治、议事等制度衔接,将协商达成共识、形成的协商意见,推动纳入决策程序,转化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措施,使大量矛盾和问题妥善解决在基层。一场协商会、一座连心桥。协商的是事情,连起的是干部和群众的心。委员们以生动的实践,践行着密切联系群众、打通基层协商“最后一公里”的光荣使命。将协商议事会与乡情室结合起来,将基层协商与院坝会结合起来,整合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两种协商的形式、内容、程序,针对人居环境常态化机制、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等乡风文明、淳朴民风等乡村治理问题开展协商,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治理制度,近年来共开展基层协商52次,化解矛盾纠纷34个。
(八)开展评估形成闭环。因地制宜开展协商成果的质效评估,形成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在成功转化协商成果后持续跟踪问效,在协商中注重党委政府、委员、群众等对成果的肯定与支持,把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估相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针对评估中发现的还未解决好的问题和新问题整合形成下一步的工作建议,通过再调研、再视察、再协商形成协商闭环,落实协商成果应用。
三、基层协商民主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考
一是要聚焦“三农”问题开展协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政协基层协商民主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努力达成共识。推行基层协商民主,必须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现实问题,凝聚基层协商民主聚焦乡村振兴共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以治理有效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充分调动基层各界群众、各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协商。
二是要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协商。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协商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和委员队伍,也要扩大参与协商人员范围,广开协商言路,确保包括农村党员和村民代表都能够广泛参与,特别是要吸收农村中“五老”人员参与基层协商乡村振兴。发挥“渝事好商量”程序、制度优势,健全和完善协商程序,制定好年度协商计划,充分发挥各类人员作用,就特色产业、乡村治理、乡村民宿等真情建言,通过协商搭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确保协商气氛活跃,乡村振兴落地生根。
三是要积极主动作为。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委员整体素质,引导委员在调研、履职、建言献策上下功夫,提高委员参政议政能力,为推进协商民主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提供智力保障。要积极主动作为,将协商计划和重点督办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对协商议题、协商过程、协商成果进行视察督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深入调研,就乡村旅游、民宿打造等方面开展协商,反映群众呼声,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行性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