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政协

扫描下载委员履职APP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文史 > 文史资料

渝北抗战遗址掠影

来源: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2-20

         铭记历史,离不开那些唤起记忆的遗址。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作为战时首都重庆的近郊区县,渝北大地留下了中国人民愈炸愈强、乐观奋进的群体影像——青年学子在这里书声琅琅,强健体魄,宣传抗日救亡;共产党员在这里办学设厂,隐蔽埋伏,以待时机……让我们走进渝北抗战遗址,重温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中华职校(渝校)旧址

中华职校(渝校)旧址,位于黄炎培中学校内,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8年,中华职业学校因抗战由上海迁入重庆,在张家花园租借巴蜀学校校舍建校。1939年5月,日寇对重庆狂轰滥炸,职校迁于崇兴乡(今回兴)黄桷坪胡子移山间别墅。职校在黄桷坪设初级商科、土木科、会计训练班。江竹筠、彭立人、许晓轩、胡有猷等4名烈士在此期间于该校就读或工作,并以此为革命活动据点。

1943年,黄桷坪校区全部并入白沙沱校区。2012年10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历史陈列馆落户渝北中华职校(渝校)旧址,成为全国唯一社史陈列馆。

 

南京青年会中学旧址

南京青年会中学悦来旧址,位于渝北区悦来街道柑子园村四社双龙嘴,校舍为民居建筑,在前厅墙上发现墨书“阅报栏”。

1938年初,南京青年会中学在曾家岩租房,筹备开学。“五三”“五四”大轰炸后,迁入江北县悦来场双龙嘴戴家院,直至抗战胜利。抗战时期,青年会中学在中共大江青特支的领导下,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

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在悦来青年会中学度过了他的中学时光。

 

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

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位于渝北区礼嘉镇柏溪村三社,地处嘉陵江左岸的柏溪侧。现仅存收发室及银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寄寓于重庆大学校内,同时于江北县柏溪建立分校部,蒋介石曾任校长。1946年夏,学校迁回南京。

1938年11月,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支部成立,受中共沙磁区委领导,在国共合作抗日的高潮中,团结进步青年,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救亡活动。

 

大夏附中旧址

大夏附中旧址,位于渝北区悦来街道柑子园村二社李家湾,校舍为民居建筑原为复式四合院布局,现只存前厅及正厅一部分和操场。

1938年初,为防日机空袭,大夏附中迁到江北县悦来场徐家坝附近。学校迁到乡下后,仍继续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中共江北区委书记黄觉庵及组织委员冉启熙等人在大夏附中发展党员,成立高商农支部(窑湾)和初中部支部(李家湾)。学校有十几个共产党员,抗日宣传活动相当活跃。

 

石船小学旧址

石船小学旧址,位于渝北区石船镇石船中心校。石船小学曾是川东地下党隐蔽精干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

1942年春到1947年秋,受党的派遣,涂兆兴到石船小学任校长,刘石泉等重庆著名革命人士在此以教师身份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隐蔽党员、进步人士、革命后代近40余人,其中包括王维舟的孩子,吴玉章、董必武的孙子,刘凡的一对儿女等,完成了党赋予这个据点的历史使命。

 

川东公司兴隆煤矿旧址

1939年,为了应对突发事变,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建立一条由董必武直接掌握的从重庆通往延安的秘密通道。1940年12月,南方局直接领导下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简称“青科技”)设立“川东公司统景办事处”,成为秘密通道第一站。共产党员徐勋、周继开、张兴富、雷雨田等人曾在办事处任职。

1941年4月,统景办事处开办兴隆煤矿,先后在距统景场5公里的前锋村2社(原兴发)老灰厂、老君沟、罗家坡、矿门洞等地开设煤窑,不仅为办事处提供资金和隐蔽地点,更主要的是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1941年8月,统景办事处主任徐勋就曾受命护送2个同志经统景、幺滩到邻水交通站前往延安。

 

川东造纸厂旧址

川东造纸厂旧址,位于统景镇御临社区8社邹家湾。抗战时期,川东公司统景办事处租赁当地士绅的竹山兴办造纸厂,开办3年多来,在解决《新华日报》用纸,为党筹集资金,隐蔽、掩护党员同志和进步人士,沟通重庆经统景至邻水的秘密通道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1943年8月,统景办事处业务活动停止,党员全部撤离。

 

 


== 附件下载==

渝北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