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政协

扫描下载委员履职APP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文史 > 文史资料

江北县历史沿革初探

来源:本文引自《江北县文史资料》及渝北区志办提供的相关资料 发布时间:2018-11-12


江北县位于四川省重庆市北部,今县城两路镇距重庆市区沿公路二十九公里,在北纬29度34分至30度07分和东经106度27分至58分之间。旧境南濒扬子嘉陵两江,北倚海拔一千五百九十米之华蓥山主峰南侧,境内五岭四槽,浅丘低山,溪流蜿蜒,广有洞泉,气候温和,具有人类社会发展的优良环境。远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即有四川土著民族居住繁衍。此后,原住于汉水流域江汉平原的巴族人又迁移西来。据一九八〇年冬重庆市博物馆会同有关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市属区、县进行的一次文物普查,已发现江北有九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江北县洛碛、鱼嘴两地区有四处,旧县境今江北区的唐家沱、寸滩两地有五处),共采集到二百余件文物足以为证。

江北县历史悠久,但本县地方志仅有三种,其一,清代道光二十四年《江北厅志》(有清代木刻本及国民铅印本),其二,清末光绪三十二年前后《江北厅乡土志》(传抄本),其三,民国后期《江北县志(稿)》(手抄复印本)。《厅志》记述江北厅建置沿革,全文简略,没有上溯夏、商,侈谈《禹贡》,其主文云:“厅属在两汉及晋、宋时,俱为江州县地,属巴郡。梁为垫江县地,属楚州。魏、周以后俱为巴县地,属重庆府。明为巴县之江北镇”。“乾隆十九年,因镇所形势重要,以重庆府同知移驻江北。以旧署变价,建新署于江北戈阳观下”。于今视之,尚有漏误及欠明确之处,兹拟自周代起,各个时期沿革,按隶属关系扼要分述如次:

(一)江北县境,在周代为巴国地。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江北厅志》建置沿革仅自两汉记述起,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及其他文史资料和词书则多记述周代已有巴国;并谓曾以江州(今重庆市)为国都,一九八一年五月重庆市中区地名办公室编印《重庆市市中区概况》亦记载“(重庆)在周代名叫‘江州’,为巴国国都”,故从之。据专家董其祥考证,巴族见于文字记载,始于商代后期武丁之世(公元前十三世纪初),系于春秋晚期由汉水流域的江汉平原逐步进入川东地带的。由是经东周末期的战国阶段长期定居发展,奴隶制的国家逐渐形成。江北县旧境与重庆仅一水之隔,谓江北县境在周代为巴国地,应属信史。如据《华阳国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也可以说江北县地域在西周初已是巴国地。

(二)秦代、两汉至西晋,江北县旧境属于巴郡江州县地,两汉,三国时隶于益州,西晋时属梁州。东晋至南朝肖齐时属巴郡为枳县。

公元前315年秦惠王举兵灭巴、蜀,即在四川地区行郡县制,在原巴国地方建置巴郡,为秦始皇统一后建置的全国三十六郡之一,巴郡所辖六县内有江州县(县境包括今巴县、江北县,治在今重庆市)并为巴郡治所在地。汉代承秦制,有郡、县两级,并于郡之上在全国设置十三部州,四川地区郡县属益州部所辖,巴郡存、并仍辖有江州县,后汉时郡治及江州县治一度移于今江北区之“北府城”(据考证为前汉所建,在今江北区刘家台附近)。三国时,四川境内已扩为十五个郡,仍存巴郡,郡治仍在江州。至西晋初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始分益州置梁州,为一级行政区,州治在汉中,以汉中及川东诸郡属之。故巴郡为梁州所辖,郡治仍在江州,江州仍系巴郡所属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西晋时期”图幅显示的梁州位置辖区亦如此。两汉图在第二册,图上并无梁州,夏商时代仅标出“巴”、“蜀”两地位置,均无其他“州”名标注。《方舆纪要》《清史稿》以至《北碚志稿》等,多有江巴地区“远在夏商时代,属梁州故土”的记述,因考《尚书、禹贡》九州内虽列有梁州,而《周礼、职方》与《吕氏春秋》均早已认为梁州为当时所无,现代历史学家,多已认定“九州”是战国时作者的理想,并非夏制。故应视梁州乃晋初建置为是。

东晋时、梁州巴郡领有江州(今重庆市中区)、垫江(今合川县)、临江(今忠县)、枳县(今江北县)四县。据《元和郡县志》及《四夷县道记》,秦汉两代和西晋时,枳县均位于今涪陵县,东晋桓温伐蜀时,移枳县于邻溪口(考清乾隆《蜀水径》、《蜀水考》两书俱载邻水又名玉溪,即今御临河。邻溪口当指今江北县洛碛镇),据清末在洛碛发现之《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阳府君神道碑》(铭文见《江北县志稿,金石志》);最近考古又发现洛碛东三里唐草坝有古城址一处;《江北厅志》也有“废枳城相传今洛碛镇”的记镇故董其祥《重庆地理沿革简志》“认为其地可能就是枳县故址”。按桓温伐蜀灭成汉为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见《晋书桓温传》),董文作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在江北县境置枳县始于此。

《江北厅志,建置沿革》:“厅属在两汉及晋宋时俱为江州县地”,应予订正为是。

民国《江北县志稿,艺文志》载何耀光《古江州考》所引《方舆纪要》“江州城在府治西,相传为秦张仪所筑,置江北县”,经查阅核对《读史方舆纪要》巴县条原文“江州城在府治西,相传秦张仪所筑,置县于此”。最后三字的“县于此”可能是何耀光改写为“江州县”以符《江州考》题目,而缮稿人却将“江州县”笔误为“江北县”。特补正予此,以免讹传。

近人管维民《重庆建置沿革》说三国时也在本县新置乐城县,治在洛碛镇。管文缺引证。现据清光绪元年《长寿县志》,曾载有“乐城废县,在今江北厅之乐碛镇”,查清乾隆《蜀水经》、《蜀水考》也俱执此说,但民国十七年的《长寿县志》对此已加按语质疑,近人刘琳校注《华阳国志》“[符县](今合江县)东接巴、乐城”,并引证《方舆纪要》及《舆地纪胜》,“古乐城在巴县西南”,已俱证三国时乐城县应是在江津县(县西三十里有乐城溪、乐城滩)。也补充于此,以免误解。

(三)南朝肖梁太清四年(公元550年)江北县境为楚州所辖巴郡之枳县;北朝西魏时(公元551-557年)属巴州所辖巴郡之枳县。自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至北周保定元年(亦即武成三年,公元561年)江北旧境置枳县共二百一十六年,治在今洛碛镇。

肖梁在四川地区于益、梁二州之外,新析之州多达二十二个。《太平寰宇记》:“梁太清四年(公元550年)武陵王肖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改楚州为巴州。”可见梁置楚州只一年。《江北厅志》:“梁为垫江县地,隶楚州”,说江北旧境当时属楚州可,说“为垫江县地”则不确切。据考证南朝梁时楚州辖六郡,巴郡其一,巴郡下领有枳县,垫江及江州县。此时枳县已早于东晋移置在今江北县境,而汉代置于今合川的垫江县已改为岩渠县,梁时垫江县已取代江州县故地(治重庆市中区),江州县已移于今江津县。大概由于南北朝时政区建置纷繁,失于详加考证所致。(《元和郡县志》载:“南齐改江州为垫江”)。

(四)北周撤并枳、垫江二县为巴县,历隋唐以迄明代,江北县境俱为巴县地。隋唐两代属渝州,宋代初为渝州所属,后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升恭州为重庆府。元代属四川行省重庆路,明代为重庆府巴县江北镇。

据《隋志》载:“旧置巴郡,后周废枳、垫江二县入县”;《元和郡县志》载:“本汉江州县,南齐改为垫江县。周(北周)武成三年(公元561年)改为巴县。”江北地境置枳县的结束,作为巴县所辖的地方,均自此。

现今各《历代纪元表》对“北周明帝”下所列的有“—(3),丁丑九,557:武成(2)已卯八,559;武帝、保定(5)辛已,561”,故公元561年实际应是保定元年。但历史上也确保留过武成三年,证据是唐代初撰成的《周书,武帝纪》“保定元年春……诏曰:……朕祗承宝图,宜遵故实,可改武成三年为保定元年。”

隋代(公元581—618年)短促,初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后又以郡统县,但改巴郡为渝州时间较长,故云隋代巴县属渝州。

唐代初亦曾更郡为州;改巴郡为渝州,唐中期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州为郡,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郡为州,巴郡复为渝州。

宋代地方行政区系路、州、县三级制,北宋时四川地区分为益、牂、利 、夔 四路,总称四川路,并有四府、三十五州,八军、三监,一百八十县。南宋孝宗四年(公元1168年)以后,府制不断扩大增多,宋末四川地区已有十个府。渝州于北宋末期改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八月(公元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见《宋史、光宋本纪》及《续资治通鉴》),均辖有巴县。巴县治与重庆府治均在今重庆市中区。《江北厅志》载“魏周以后俱为巴县地,属重庆府”,亦宜据此订正为北朝周以后俱为巴县地,南宋属重庆府。

元代在首都建置中书省,在全国各大区置行中书省,省下设路、府、州、县,元初建置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灭宋后七年,公元1286年),辖九路,重庆路(即南宋重庆府)为其一。巴县治所在重庆路治所均在今重庆市中区。

明代地方政区制度,在省以下废路设府,或省州改县,为府、州、县三级制。据《明史地理志》重庆府辖三州,十七县,巴县是府辖十一县之一,合州、忠州、涪州各辖两县。《江北厅志》记载: “明为巴县之江北镇”,江北镇始建于明代何时,失考,以《厅志》成书距明代较近,所据史料应较准确,故从之。

(五)江北县境清初为巴县之江北镇(江北里),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 与巴县分治,建置江北厅。厅治位于江北城。属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

据近著《重庆地理沿革简志》、清初系沿明代布政使之制,行省之名称沿袭未改,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设川湖总督,驻湖北荆州,九年(公元1690年) 移驻重庆。十九年又改为川陕甘总督,移驻西安。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以后,再于府、厅、州、县之上,增设五道。重庆府属川东道,巴县隶于重庆府。据《清一统志》所载,巴县在清初编为西城、江北、居义、怀石四里; 后改为十二里: 忠、孝、廉、节、仁、义、礼、智、慈、祥、圣、直。据《江北厅志》,因巴县幅员辽阔,始议设邑分治。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重庆府以同知一员设同知署于重庆城内白象街二府衙署,署理江北镇政务。“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因镇所形势冲要,以重庆府同知署移驻江北,以旧署变价建新署于江北镇弋阳观下,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以巴县义、礼二里及仁里六甲隶焉。颁江北镇理民督捕同知关防”。龚熙春《四川郡县志》简明记载:“江北厅、乾隆十九年置”;清末《江北厅乡土志》有“前统于江州,乾隆十九年分驻江北厅”、“设官分职、析壤佐理时乾隆十九年”的记述;《清史稿地理志》江北厅专条:“明为巴县之江北镇,乾隆十九年设厅”;民国三十四年(1945)《北碚志稿》载:“乾隆十九年移同知驻巴县江北镇,置江北厅”。但历年来对于置厅年代各有乾隆十九年和乾隆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之说,据上引文献,江北厅建置应是清代乾隆十九年为宜。乾隆二十四年,是江北厅建制的扩大。

(六)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厅)设县,江北厅改为江北县,县治仍在江北厅治所,属四川省川东道。

辛亥革命后,全国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设县,江北厅亦于同年废厅改县。以历史较长期为江北镇、江北里、江北厅,又地处长江嘉陵两江之北,故名为江北县,县政府仍设江北城原厅署。

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袁世凯窃据民国临时大总统,否决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所决定的“废除清代道一级建制,以府、州、厅直隶省府”,决定裁府、州、厅建制,以“道”辖县。次年(1913年)全川又划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边东、边西七道,废重庆府存川东道,巴县与江北县同隶川东道。一九一四年又改川西道为西川道,上川南道为建昌道,下川南道为永宁道,川北道为嘉陵道,川东道为东川道,江北县隶东川道。

民国十七、八年(1928年至1929年)间,又撤道。袁世凯一九一四年称帝被推翻后,全川已陷入军阀割据局面,虽有省长、督军亦不能贯彻政令、军令,民国十年至二十四年(1921年至1935年)间本县长期处于杨森、刘湘等军阀割据之下。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政府为强化其统治,将全川划为十八个督察区,设专员公署为治,江北县与巴县、綦江等县同属第三督查区,专员公署设永川城。

(七)江北县于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初属于璧山专区,一九五一年春专属治所迁江津,改名江津专区,后治所迁永川,(1981年改名永川地区),一九七六年改隶于重庆市。

一九五〇年初四川全境解放,中央决定撤四川省的建制,将四川省划分为川北、川南、川东、川西四个行署和重庆市。行署下置专区、专区下辖县。故江北县系属川东行署所领璧山专区。一九五二年秋冬江北县划归重庆市,约半年后又划回江津专区。

一九五二年九月撤销四个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以专区属省。

一九六七年一月,四川省革委会通知,将江北县划归重庆市管辖。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138号)撤销江北县,设立重庆市渝北区。

一九九五年初,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正式撤销江北县,设立重庆市渝北区,渝北区辖原江北县的14个乡。区政府驻两路镇。原江北县划给北碚区8个乡镇、江北区3个乡镇。

一九九六年,全区面积1452平方千米,人口约77.7万人。辖21镇14乡,区政府驻两路镇。2000年6月21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00〕123号)批复同意龙溪镇政府驻地由松桥路7号搬迁到龙山村十一社。

二〇〇〇年末,渝北区辖5个街道, 27个镇和华秦、龙安、白岩、黄印4个乡。

二〇〇二年末,渝北区27个镇和4个乡,共有44个居委会、560个村委会,户籍总人口81.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27万人。

二〇〇三年一月二十七日,撤销北部新区鸳鸯镇,设立鸳鸯街道,其管辖范围不变,街道办事处仍驻鸳鸯场(渝府〔2003〕20号)。同年六月,重庆市政府(渝府〔2003〕144号)批复同意渝北区将现有的4个乡、2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不含北部新区)调整为2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调整后,24个镇、街道的平均面积由调整前的41.4平方千米扩大至55.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22200人增至29600人。北部新区4个镇建制不变。

二〇〇五年八月二十三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05〕171号)批复:为加强新建设的重庆火车北站地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同意调整人和街道、大竹林镇行政区域,设立天宫殿街道。同年末,重庆市政府(渝府〔2005〕271号)批复同意调整鸳鸯街道行政区域,新增设翠云街道。渝北区辖8个街道、22个镇。其中,鸳鸯街道、人和街道、天宫殿街道、翠云街道、大竹林镇、礼嘉镇委托北部新区管理。

二〇〇六年十月十三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06〕205号)批复同意调整龙溪街道行政区域及办事处驻地,新设立龙山、龙塔2个街道(12月11日正式实施并举行挂牌仪式)。同年末,渝北区辖10个街道、22个镇。其中,鸳鸯街道、人和街道、天宫殿街道、翠云街道、大竹林镇、礼嘉镇委托北部新区管理。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三日,重庆市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大竹林镇,设立大竹林街道,街道办事处驻石栏桥(渝府〔2007〕36号)。

二〇〇七年末,重庆市政府(渝府〔2007〕177号)批复同意渝北区将20个镇、6个街道(不含北部新区代管的6个镇街)调整为11个镇和7个街道。调整前,渝北区镇街平均面积45.38平方千米,最小的只有2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2万多人,最少的仅1万多人。调整后,镇街平均面积扩大至60.5平方千米,镇域平均面积则达到100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增至3.76万人。

二〇〇八年,重庆市政府(渝府〔2008〕97号)批复同意将大盛镇荣光村划归统景镇管辖。

二〇一〇年三月一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10〕10号)批复同意调整双凤桥街道、木耳镇、古路镇的行政区域范围,新设两路街道、王家街道。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七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11〕117号)批复同意撤销礼嘉镇,设立礼嘉街道。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市政府(渝府〔2013〕81号)批复同意(北部新区)调整鸳鸯、人和、天宫殿、大竹林、礼嘉5个街道行政区域范围,增设金山、康美2个街道。同年十月,市政府(渝府〔2013〕84号)批复同意以桐岩路、宝桐路、渝都大道、宝圣立交桥和中环线道路中心线为界,调整回兴街道行政区域范围,增设宝圣湖街道。调整后,渝北区辖18个街道、11个镇。

二〇一五年八月六日,重庆市政府(渝府〔2015〕39号)批复同意渝北区将原双龙湖街道分设为双龙湖街道和仙桃街道。调整后,渝北区辖19个街道、11个镇。

 


== 附件下载==

渝北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