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委员履职APP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协工作 > 调查研究

关于加快长江、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研究

来源: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15


根据市政协关于《“科学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常委会会议重点协商工作方案》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现将长江、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长江、嘉陵江渝北段流域基本情况
      渝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北部,辖11个街道、11个镇(不含两江新区)。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毗邻,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连北碚,北接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幅员1452平方公里。过境主要水系有长江和嘉陵江,长江沿区境东南边境流过,嘉陵江沿区境西南边境流过。全区境内流域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共有249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长江、嘉陵江、御临河、后河、朝阳河、大洪河、温塘河、双溪河、平滩河、大湾河等10条河流;I型及以上水库54座,总库容15271万立方米,流域面积4485.8平方公里。我区涉及此次生态廊道建设调研的为长江渝北段(流经洛碛镇)及嘉陵江渝北段(流经悦来街道),现将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长江渝北段。从洛碛镇太洪岗入境,在沙地大石门处出界,流经渝北区洛碛镇,渝北境内河长15.3 公里。长江渝北段干流处于三峡库区范围,为变动回水区河段,是典型的库区河道,属铜锣峡河段,两岸陡峭,取水户很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水质管理目标III类,2019 年度现状水质III类。

长江监测断面信息表

序号

水质断面名称

断面地址

所在河流名称

经度°

维度°

1

江北-渝北(左岸)

洛碛镇太洪场村

长江

106.887274

29.657424

2

渝北-长寿(左岸)

洛碛镇幸福村

长江

106.969330

29.767360

 

(二)嘉陵江渝北段。自黑水滩河入江口处入境,经渝北区悦来街道,在河水沟处出境进入两江新区礼嘉街道,全长10.7公里。此河段为界河,左岸属渝北区管辖,右岸属北碚区管辖。境内流域面积483平方公里,江面宽175- 1000 米,平均比降0.3%。水质管理目标III类,2019 年度现状水质III类。

嘉陵江监测断面信息表

序号

水质断面名称

断面地址

所在河流名称

经度°

维度°

1

北碚-渝北(左岸)

悦来街道清溪口社区黑水滩河与嘉陵江交汇点

嘉陵江

106.513124

29.771879

2

渝北-两江新区(左岸)

悦来街道新春社区礼嘉界

嘉陵江

106.512572

29.695130


二、河流生态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水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水生态环境是流域经济赖以存在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着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居民的身心健康。然而,流域生态走廊建设沿线水污染问题未根本解决,沿江工业及生活废水排放点源污染、农业生产面源污染以及船舶运输流动源污染仍然存在,水生态环境发展不容乐观,流域生态走廊建设面临着水生态环境退化、治理与修复压力。

(二)重化工产业比重较高

生态走廊沿线部分地区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特别是伴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逐步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中西部地区依托劳动力、资源成本比较优势,积极承接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非环境友好型产业,而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可能会受到挤压。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重化工业化,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生态走廊沿线地区尚未摆脱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扩张型发展模式,存在着绿色发展与经济稳定增长的两难取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域生态走廊建设。

(三)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

生态走廊建设跨省市、跨流域,涉及内容多、范围广,使得在水生态环境管理或生态走廊规划建设方面,纵向的管理部门职能存在交叉和重叠,产生过度介入或相互推诿等问题,难以建立统一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此外,生态走廊建设缺少统一规范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可能导致地方建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涉及流域管理的全国性水利、环保等专项法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流域生态走廊建设,但对具体事务的指导性较差,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权衡取舍抉择,同时导致众多的标准、程序、专项规划和治理政策相互矛盾与冲突,例如难以就生态补偿的形式与标准达成一致意见,造成诸如项目审批效率低下、地区间行政壁垒巨大等难题,成为制约生态走廊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守生态“四线”

组建生态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从发改、环保、水利等涉及部门抽调人手合署办公,为生态走廊规划建设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强化生态走廊沿线区域生态保护,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严守生态“四线”,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全力推进生态廊道保护、治理、修复。加强流域综合管理,规范流域开发秩序,提高资源开发前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实施后的生态环境监测补偿制度权威性,强化区域环评和规划环评的约束性。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核心区和生态环境强敏感区进行开发,明确资源开发的时序和方式,严格控制乱开乱挖现象,做好开发后的生态修复工作,减轻资源开发的生态破坏。深入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治河管河,深入推进沿江沿河污染企业取缔关停和场地生态修复工作。

(二)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有关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联动机制,制定流域生态走廊一体化建设规划,强化生态走廊沿线地区集中集约开发,统筹好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完善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工程项目合作推进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整治,切实增强协同效应。二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明确各地各部门在生态走廊建设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差异化考核,把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约束指标。三是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宣传教育、日常巡查、工程严防严管、环境综治联防、应急处置制度、部门联席会商等日常工作机制,强化保护生态安全和水质安全的长效管理措施。四是建立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加生态走廊建设,充分动员社会人士加盟生态走廊建设,凝聚力量,共同助力相关工作开展。研究探索生态走廊建设帮扶保障政策,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政策重点支持。

(三)结合区域实际,打造特色小镇

生态走廊沿线区域均有各具特色生态优势和自身独特的产业业态,应积极探索生态走廊沿线建设和区域实际高度融合,着力打造业态各异的特色小镇。如应充分发挥洛碛镇作为依托长江上游最后一个5000吨级深水码头的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功能,培育细分领域西部商贸交易中心(例如:散装建材、细分化工产品和进口汽车等西部交易中心),通过新增渝长高速复线、铁路东环线至洛碛支线,努力把洛碛镇建设为长江上游公、铁、水联运枢纽,结合洛碛码头在洛碛镇以北布局发展仓储物流和商贸交易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注重规划引领和可持续发展,将特色小镇建设成集生态功能、创新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绿色功能、人居功能等于一体的综合引领绿色发展空间。同时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附件下载==

没有上一篇了